拨号18702200545
产品目录
展开

你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高分子材料双轴原位加载:技术、装备与应用进展

技术文章

高分子材料双轴原位加载:技术、装备与应用进展

技术文章

一、引言

薄膜、柔性电子、水凝胶、生物软组织等高分子材料在实际服役中普遍处于面内双轴应力状态。传统单轴或“离线"测试难以复现其真实力学响应,也无法在加载过程中同步捕捉微观结构演化。双轴原位加载技术通过在两个正交方向独立或耦合施加载荷,并耦合光学/光谱/断层成像手段,实现了“应力-应变-结构"多参量同步表征,已成为高分子材料设计与评价的核心实验手段。

二、技术原理与加载模式

1. 对称加载保持中心不动

双轴原位拉伸台普遍采用“四钳夹持、对称驱动"方案,即上下、左右两对夹具由独立或联动作动器驱动,使十字或矩形试样的几何中心始终位于视场中心,方便显微成像系统实时追踪同一区域 。

2. 加载模式

- 比例加载:两轴应变比或应力比恒定,用于测定面内各向同性参数。

- 非比例加载:两轴可异步、异幅、异相,模拟复杂服役路径,研究材料棘轮、疲劳及损伤耦合行为。

- 循环疲劳:频率 0.001–1 Hz,峰值载荷 5–300 N,可叠加正弦、三角或自定义波形,对柔性电子封装、薄膜电容器等进行等双轴疲劳加速试验 。

3. 环境耦合

通过模块化附件实现室温~400 ℃高温、–196 ℃低温、恒温水浴、腐蚀电解液或可控湿度环境,实现“力-热-湿-化"多场原位耦合 。

三、关键装备与性能指标

国产商业化系统已具备以下指标:

- 载荷峰值300N,位移分辨率 0.1 µm,满足超软水凝胶、< 5 µm 厚柔性薄膜的低载荷测试;

- 双轴独立闭环控制,支持应力/应变/位移多通道反馈,可实现 10⁻⁵ s⁻¹ 级准静态到 1 Hz 动态加载;

- 兼容高景深光学显微镜、共聚焦拉曼、X-ray CT 及二维 DIC,实现 1 µm 空间分辨、0.01 % 应变分辨的在线测量 。

四、微观表征与数据分析

1. 原位 DIC:通过非接触视频引伸计或高速二维 DIC,实时获取全场应变分布,揭示颈缩、剪切带、局部皱曲等变形局域化现象。

2. 光谱/成像耦合:结合共聚焦拉曼可追踪分子链取向、结晶度变化;同步辐射 X-ray CT 可三维量化孔洞、裂纹在双轴应力下的萌生-扩展-贯通过程 。

3. 本构建模:基于原位实验数据,校准超弹性、粘弹性-粘塑性或损伤耦合模型参数,为柔性器件有限元仿真提供材料卡片。

五、典型应用案例

1. 柔性电子封装

对聚酰亚胺/铜箔异质膜进行双轴疲劳(1 Hz,±0.5 % 等双轴应变),发现界面微裂纹在 10³ 周即萌生;通过调整 PI 交联密度,疲劳寿命提升 5 倍 。

2. 水凝胶人工软骨

在 37 ℃磷酸盐缓冲液中对双网络水凝胶实施非比例加载,观测到第二网络链断裂导致的瞬时模量下降 28 %,为关节替代材料设计提供失效判据 。

3. 生物病变血管

采用 5 N 小载荷传感器与鱼钩夹具,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切片进行双轴拉伸,结合 OCT 成像,发现纤维帽厚度 < 65 µm 时,双轴应力峰值超过 250 kPa,易引发破裂 。

六、挑战与发展趋势

1. 大尺寸/高均匀性:现有试样多 10–20 mm,向 6 英寸晶圆级、> 100 mm 幅宽扩展需解决张力均匀与边缘效应。

2. 高频动态与惯性补偿:柔性电子服役频率可达 kHz 级,需开发轻量高刚性传动机构与惯性补偿算法。

3. 多尺度原位耦合:将宏观双轴加载与 AFM、纳米红外或同步辐射纳米 CT 联用,实现从纳米链段到宏观薄膜的跨尺度表征。

4. AI 驱动逆向设计:利用原位实验大数据,结合机器学习,实现“加载路径-微观结构-宏观性能"反向优化,加速高分子薄膜材料的按需设计。

七、结语

双轴原位加载技术已从实验室原型发展为面向柔性电子、生物医疗、能源薄膜等产业的精密测试平台。随着多物理场耦合、高通量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,它将在高分子材料研发-制造-服役全链条中扮演愈发关键的角色,为下一代高性能、高可靠性高分子器件提供坚实的实验与理论支撑。

联系我们

地址:天津市津南区泰康智达产业园 传真: Email:sales@care-mc.com
24小时在线客服,为您服务!
凯尔测控试验系统(天津)有限公司
关注微信

扫一扫,关注微信

版权所有 © 2025 凯尔测控试验系统(天津)有限公司 备案号:津ICP备18003419号-2 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 GoogleSitemap

在线咨询
QQ客服
QQ:2198388433
电话咨询
关注微信